2024年8月15-18日,第二届北京交叉科学大会在北京国锐 · 金嵿荣华天地隆重召开。大会以“交叉引领创新,融合塑造未来”为主题,以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目标,聚焦交叉科学领域热点、当前紧迫性难题和发展趋势,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开展交叉科学领域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大会共9大专题、29个平行论坛、300多场交叉科学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周济院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为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授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名师工作室牌匾。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名师工作室旨在以融汇名师智慧、博采众家菁华、引领发展趋势、共享创新成果为宗旨,开展具有“创新性”和“高阶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融合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名师工作室暨“数字赋能教育,交叉筑梦未来”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理工大学陶然教授阐述了“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思路及贯通式课程的教学模式。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刚教授就人工智能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互动问题作了专题报告,提出打造马克思主义意蕴大模型、训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硅基生命”、帮助思政课教师与有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模型形成教育联合体的创新构想。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院长秦培勇教授聚焦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应用,强调了国际化视野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副院长苏贵福教授通过《最优化方法》创新型课程建设实践,指出基于ADIEC+闭环模式的混合式教学链路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的有效性和示范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王爱文教授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高等工程数学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理论知识在具体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全国煤炭教学名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学院院长李再兴教授通过“一个平台、一组论坛、一套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数学学科和矿业类课程的深度融合。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主任杨建奎教授分享了新形势下概率类课程内容建模与理论联系,并指出有效提升大学数学课堂性价比的思路与举措。
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闫桂峰副教授由《线性代数》创新型课程建设出发,阐述了“强基-补短-实炼”教学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显著成效。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魏传华教授报告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问题,指出数字时代统计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辛怡副教授介绍了“医学数据+”理念下的医学数据挖掘类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良好应用。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算法总监曹崇育做了题为《量子计算赋能运筹优化》的报告,重点讲授了优化算法和量子计算机在生物医学和现代通讯等前沿领域的广泛应用。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李静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李炳照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数理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玄祖兴教授主持相关报告并参加研讨。
本次创新发展暨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名师工作室论坛共有20余名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前沿开展了交叉学科领域的交流,交流了数理、信息、人文和马列学科交叉融合在社会责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前沿观点和最佳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国际合作、以及深度融入全球社会责任,引领交叉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本次论坛的举行,是不同学科之间跨界交流研讨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交叉学科基础科学发展和前沿技术成果应用展示,也是一场立足未来高质量发展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产学研用融合共生的“总动员”。未来我们将与交叉学科各领域专家学者、产业先锋携手同行,共同推动数理、信息、人文和马列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基础学科研究,以更好实现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交叉,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